白话阿含经

2017-12-18 10:33:50 -0500

南传佛教典籍

善生经

优婆塞盧荣章译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錄,当时佛在羅阅祗城,安止在歇崛山中,同住的出家信徒,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每天的清晨,都是佛教信徒化缘乞食的时候,佛和出家大众都穿着整齐的袈裟,捧着接受饭食的瓦砵,安详随步,进入羅阅祗城乞食。

  在同一时间,城中一家富户的儿子善生,到城外的郊野公园浏览,接着步入河中沐浴,跟着对不同的方向,东南西北和上下六方,致诚地作五体投地的大禮拜。

  当时佛刚巧路过,見到青年善生的情形,在行近他的时候說:青年﹗为什么清早在郊野公园中沐浴,向六方做大禮拜呢?你的名字怎样称呼呢?

  善生說:我是城内富户的儿子善生,父亲臨死时,遗言训敕我:如果你要做大禮拜,就要向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循序敬禮。我每天都不敢忘记他的话,因此每日清晨來到这里,依着亡父的话去做表示没有反叛的心意,报答他过去养育我,还留下巨大财富,给我今生受用不尽。

  佛說:善生﹗每一个方向都有它的名字,这是确实的。不过我认为朝着方向禮拜的同时,需要明白其中的涵义,禮拜才有意义。

  善生:佛陀,你是世间伟大教育的大导师﹗希望慈悲为我說明白。

  佛陀:四方或六方,都有不同层次的涵义,其中有善的、有惡的、随着善的去做,将來自然获得善报。现生中得到人们赞赏,身死后生到天上,享受天福。随着惡的去做,必定得到惡报,今世可能被判终身监禁,死后堕落,承受苦果。例如殺害他人的性命、盗窃财富、奸淫異性、說谎话欺骗人这四种由身体、言說运作的都不是好事。再加上思想上贪婪、嗔恚、患得患失、胡涂无智就成为大惡事了。

  「思想不正确,身口行四惡,像下旬月亮,渐趋于黑暗。」

  善生﹗相反的思想、行为都是善良表现,像上旬的月亮,渐渐近于圆月。

  至于六方、是指由惡行引发,致经济财物上的损失,一是酗酒。二是赌博。三是奢侈放逸。四是沉迷歌舞。五是常近损友。六是懶惰好闲。

  善生﹗如果青年知道六种招致经济受损的途径,在身口意也没有刚才所說四种惡事和想念,而且常去供养人天。他是值得嘉许的,可以說是善根深厚,一定得到幸福的人生。

  酗酒一事,又另有六种过失。一是虚耗金钱。二是伤身易病。三是醉后打闹。四是丑名远布。五是易嗔易怒。六是日夜胡涂。这样下去,经济上财产怎能不损减呢。

  赌博亦是一样,有六种过失,一是财富日减。二是胜了心仍不满足。三是常给亲友们诫责。四是人们不尊敬和信任。五是常被他人疏远。六是常生不当取夺的心念。这六件事是招致经济财产损减的原因。

  奢侈放逸亦有六事招尤。一是不爱惜自己身体。二是不爱惜财物。三是不爱护家眷。四是时常心神恍忽。五是常做无谓虚耗。六是夸张不老实。

  沉迷歌舞亦使大量金钱流失,一是追求时尚的歌手。二是沉迷舞伴。三是爱接近樂队。四是崇拜作曲家,演奏家。五是迷戀鼓樂家。这样生活下去,不做工作,只是花费金钱。

  常近损友亦有六种不是的地方﹔一是你随便时便被欺负。二是喜欢做不可以告人的事。三是诱惑他人共做惡事。四是意图谋取别人拥有。五是悭贪成性。六是喜欢說别人的不是。

  懶惰问题同样有六种过失﹔一是小有积蓄便不肯工作。二是穷困亦不奋力更生。三是冬天寒冷不愿工作。四是夏日炎炎只爱清凉。五是日出时不起床。六是日落后倒头便睡。这样懶惰生活,全无生计,有钱也活不得几年的。

  「沉溺杯中物,相伴唯酒友,费时兼失务,金钱日日损。

  赌博易沉迷,一掷掉千金,但谈博奕事,贫穷不自知。

  奢侈不自量,常对人夸张,应用都不用,致家破亲離。

  迷歌舞嬉戏,心意常恍忽,不务生计业,财富自枯干。

  随惡友招损,习惯卑劣事,为世人嗤笑,经济亦自损。

  懶惰不工作,日夜爱睡眠,卑劣不更生,劣性自招损。

  若无上六事,更不管寒暑,负责勤工作,事业无不成。」

  善生﹗当你察觉下面四种情形,就要提高警觉﹔一是对你敬畏和服从。二是向你說好话。三是对你故意恭敬和随顺。四是交上見解不正确的伪君子。

  对你敬畏和服从,可能有四个目的﹔一是先令你信任他,然后做达到他想做的事。二是用小动作掩饰他不轨企图。三是他对你害怕,假做亲善。四是有企图,故意來接近你。

  向你說好话,亦能有因由的﹔一是顺从自己善愿來实行。二是以已善行远離厄难。三是先发制人,不让他人先给你好印象。四是发生危险事情,寄望藉此善行得到分隔。

  故意恭敬和随顺,或者是为下面四事﹔一是先对你欺诳。二是希望将來对你欺诳。三是现在进行对你欺诳。四是此后如見你有过失,便籍口滋加责骂。

  「上面四种事,青年当觉察,损友应远離,如避诸惡兽。」

  善生﹗有四种事情,可以常常亲近学习的。一方面自己得益,亦可以保护他人﹔一是少谈是非。二是慈爱。三是帮助他人。四是向同一目标工作。这四方面的事情,如果能够不断进步 ,是双方都得到利益,因此要多亲力亲为,和它们锲而不舍。

  善生﹗防社会不良习气的增长,使人们安稳健康,亦有四种可以做的事﹔一是遇到他人企图做坏事,善巧地使他们不能成功。例如对小偷准备盗窃,便把门窗锁好。二是自己的說话和行为,都和世间道德标准不相违背。例如仁、义、禮、智、信等。三是时刻心存慈爱,向佛慈心学习。四是多谈正确的事理,鼓勵人们走上康庄大道的人生。例如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真实性。

  另外还有四种,一是他人微有善举,乃至行为正直,都心生欢喜。二是听到他人口出惡言、和說不符合事实的說话,甚至有不当的行为,内心都为他们担忧,设法去开解。三是对国家、民族、社会中有道德善行的人们,加以称誉和赞叹﹗四是对一般扰亂人心、做成社会不安的言論,自己能抑制过激做成冲激,亦想办法加以制止。

  帮助他人简单亦有四方面:一、多方面引发,终日放逸无聊的人,产生不同的兴趣,使生活有寄托。二是使他们明白放逸的生活,除了不必要消耗财产外,对个人道德、人格的财富,同样招致损失。三是在他们放逸生活上,可能在对心理上、对自己生命和外面环境、产生不安的情绪,加以辅导。四是尽量制造机会,接近他们,安抚他们的身心、走上健康人生的途径。

  对同事或同一目标工作的人,有四方面要勉勵自己去继续做的﹔一是为了帮助他们,不惜牺牲性命,例如军人拯溺和扑灭水火灾等任务。二是在经济上的资助,不吝惜财宝。三是在他们有所顾虑的时刻,给以鼓勵和安慰,消除心理上的畏惧。四是当他们无意或企图犯错的时候,婉言劝谏。

  「防止不善行为的发生

  不接近偏激言論或行为的人

  增长学问和美好品格

  多亲近有道德和智慧的前辈

  要实际帮助到他人

  必须一起共事同一的工作

  身心善良的人

  是我们应该接近的

  如同婴儿在偎依慈母

  慈母爱心是平等

  过于星星、月亮、太阳的光辉

  普照世间上的人」

  善生﹗六个不同方向,可以将人物來代表的:一、父母象征东方,他们养育我的成长,如同日月升起进,大地才有光明。二、师长象征南方,启导知識和人格的成长,有如南风的温和清凉。三、丈夫或妻子象征西方,如日月落在的方向,人间日落而息的家园亦是一样。四、眷属象征北方,随缘感受喜樂而不同。五、下属象征下方,他们为了生活,为你作务。六、寻求真理的修行人象征上方,他们为了自己和大众的利益,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难修能修,难证能证啊﹗

  善生﹗世间上的儿女,对东方应当恭敬的意义有五点:一是父母年纪老了,经济上要尽量支持,不能让他们饥寒。二是自己想发展的事业或职业,听取他们过去人生的意見。三是父母行为的是非,因为不清楚他们的用心,除了必须劝谏的例外,应想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四是他们吩咐做的事务,不要正面去发生冲突,应当善巧处理。五是在他们终身经营的业务,自己不喜欢继续的,亦不要立刻把业务结束,使父母大受刺激。

  当你成长为父母的时候,对儿女要尊重和平等对待,不能自视过高,因此亦有五点注意的:一是对年青人反叛性向,如果是不好的,要善巧引导,不致入于歧途。二是小的时候多灌输倫理道德、辨别是非的家庭教育,助长人性善良的一面。三是终生对他们慈爱入骨,始终一致。四是他们过于内向,没有異性交往的,才替他们介绍品格纯良的伴侣。五是在他们没有经济能力的时候,生活和讀书的资助,尽力扶持。

  善生﹗世间上的儿女,对南方恭敬意义有五点:一是供给老师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二是身心上对老师禮貌和尊敬。三是老师是我尊重、爱戴、和信仰的。四是对老师的指示教导、能虚心接受而不违拒。五是对老师教导记忆不忘记。

  至于为人师表的,对学生同样有五点要注意:一是依循一般教育方法教导。二是进一步深入,使学生增广見开。三是对学生有所怀疑,详细解答。四是除了书本上的知識外,更指导学生多交良善的朋友。五是尽自己能力教授,不隐瞒吝惜。

  善生﹗夫妇间互相尊重亦有五点要注意的,先說在丈夫方面的:一是对待妻子要有禮貌。二是要尊重自己的人格。三是生活上的衣服食物,必需品等恒常供给。四是在应酬和外游、随她爱好打扮。五是家中事务,委托她处理。

  而妻子对丈夫同样有五点:一是早晨早起。二是让他先睡。三是婉言相对。四是尊敬和柔顺。五是他表示意見时,不先诤议。夫妻如果相敬如宾,就不会发生忧怨和畏惧等不愉快的事。

  善生﹗对待家庭中的上下,亲力亲为的要注意有五:一是给与财物时。二是需要对话时。三是为他们的未來打算时。四是共同分享利益时。五是上面四点进行时,内心没有在意欺骗。

  家眷们亦必须相对的有五点:一是見他放逸时,设法不让继续下去。二是見他可能因放逸而招致财物损失时,方便提醒,使他觉察。三是見他情绪不安时,给予安慰。四是見他有过失时,婉言告谏。五是見他正常生活中,勤奋不辍时,时常称赞鼓勵。

  善生﹗对待员工和下属,有五方面要关注的:一是训練他们随时能投入工作和态度。二是生活上标准工资。三是从工作表现定期的奖赐。四是医療上的给予保障。五是有薪酬的假期。

  员工和下属们亦有从业员五点守则。一是准时上班工作。二是清楚自己工作的岗位。三是秉公办事,绝对不能有自私的行为。四是工作循序进行,不可自作主张。五是对雇主和公司拥护。

  善生﹗良善的人家,对一般希望断除烦恼、体证真理的修行人,有五个方面要去做的:一是自身恭敬、慈眼注视。二是口出诚善的說话。三是心理高兴他们伟大的行为。四是在需要的时候,供养资生的食物。五是虚心接纳他们的教诲。

  在修行人方面,亦应该常常在五方面、教授居家的善信:一是教授人人可做的止惡行善方法。二是教授时内心常怀慈爱。三是教授多方面知識,增长見闻。四是讲解一般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事理。五是指导因果的定律,使趋向未來光明的坦途。

  佛对善生說:上面多种四方不同的涵义和六方人物的象征,现在再简要再說一遍:

  「父母是东方,师长是南方,

  夫妇是西方,眷属是北方,

  下属是下方,修行人上方。

  善良的人们,禮敬于六方,

  敬禮和随顺,皆得天福樂,

  惠施和善语,利益于大众。

  所行能平等,利益共均沾,

  此四事任重,如車乘輪子。

  四事在世间,有智应选择。

  能行获大果,名誉广流布,

  供养修行人,不令致饥馑。

  眷属不遗忘,宗族自不断。

  侍亲于孝道,为他作模范。

  求学近知識,虚心受教诲。

  夫妻能互教,定白头终老。

  上下利同均,社会共称誉。

  家业具足时,宜处理适当,

  不奢侈放逸,严择信托人。

  如每天储蓄,如蜂采花蜜,

  家业日渐丰,不容易损耗。

  更注意六事,一者是知足,

  二者仍勤奋,三者安本份,

  四勇对现实,五广办教育,

  六建设社会。一生无间歇,

  创美好品格,幸福的人生。」

  善生說:太好了,太好了﹗伟大的佛陀,你实在大大超过我想象中的一切。我从小失去父亲,承受了庞大的财富,所以一直都不忘记他的遗言,每天在这裡向六方沐浴禮拜,有人向我讥讽,說我盲目地迷信,浪费时间。在我深心处,实在对禮拜有什么意义,是一无所知的,我有时亦会怀疑,不过想到我父亲的遗言和遗荫,我便中止疑念,我相信父亲的话,一定有意义的。

  今天我幸运得到佛陀的启示,好像盲人得重見光明,久旱逢甘露,无知者得到智慧,被囚禁的得到假释,被溺者得到拯救上岸,你善巧地使我明白,除了理論上方便清楚,还要实事求事去实践,使我茅塞顿开,对过去内心怀疑、和他人的讥讽,一扫干净。伟大的佛陀﹗你是真理、澈底觉悟的圣者,人天的大导师。请让我归敬你,归敬指导人们智慧学问启发的方法,归敬随从你学习的修行人。希望你接纳我一个平凡的人,能在佛法中随你学习,实践世间道德标准:仁、义、禮、智、信,五种做人的基础的原则。

大念住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世尊在拘楼国剑磨瑟达磨城中,与拘楼人在一起。当时,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

  比丘们回答:世尊!

  世尊接着说了以下的开示:

  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是哪四个念住呢?

  比丘们!

  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心观察心,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呢?

  比丘们!比丘到森林中,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盘腿而坐,端正身体,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围的区域,保持觉知,觉知呼吸时气息的出入情况。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比丘们!就像技术熟练的木匠或他的徒弟,当他锯木作一次长拉锯的时候,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长拉锯」﹔当作一次短的拉锯时,他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短拉锯。」

  比丘们!就像这样,比丘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比丘在走路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着」﹔在坐着时,他清楚了知:「我正坐着」﹔在躺着时,他清楚了知:「我正躺着。」无论何种姿势,他都清楚了知。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来回行走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看着正前方或侧面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弯下身体或伸展身体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搭衣持砵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在吃、喝、咀嚼或尝味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大小便利时,时时彻知无常﹔当他行走、站立、坐卧、醒觉、说话或沉默时,时时彻知无常。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自脚底而上,自头发而下,皮肤所覆盖的都是充满种种不净,他这么想:「在这身体中,有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

  就好像有一只两个口的粮食袋,里面装满各种的豆谷,诸如:稻米、糙米、绿豆、豌豆、芝麻、白米﹔而且就如同有位能分辨这些豆谷的人,当他打开这只袋子时,他可以看到里面所装的东西,告诉人说:「这是稻米、这是糙米、这是绿豆、这是豌豆、这是芝麻、这是白米。」

  比丘们!相同地,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自脚底而上,自头发而下,皮肤所覆盖的都是充满种种不净,他这么想:「在这身体中,有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依身体组成要素的特性,他这么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及风大。」

  比丘们!这就像技术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杀了一条牛并将它分解成块后,他们坐在十字路口。比丘们!相同地,比丘仔细思考这身体,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依身体的组成要素,他这么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及风大。」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已死一日、二日或三日,变成肿胀、瘀黑且溃烂,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这尸体被乌鸦、秃鹰、猎鹰、苍鹭所啄食或被野狗、老虎、豹、胡狼所咬或被其它种种生物所食时,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骸骨、附着在骨上的一些血肉、及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没有皮肉、只有一块块血迹的骸骨,和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血肉不存的骸骨,及连结骨骸的筋腱,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一堆骨节支解的骨头,四散各处:这儿是手骨,那里是脚骨﹔这儿有踝骨,那里有膝骨﹔这里有大腿骨,那里有骨盆骨﹔这是脊椎骨,那是肩胛骨﹔又有肩骨、颈骨、下颚骨、牙齿及头盖骨,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只剩下一堆泛白如海螺壳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经过年余、堆积成堆的骨头,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又,比丘们!当比丘在墓园里,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骨头腐蚀成粉,他对自己的身体这么想:「确实如此,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而且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

  比丘们!

  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

  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

  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

  在他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快乐的感受。」

  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

  在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痛苦的感受。」

  没有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痛苦的感受。」

  当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

  没有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

  受。」

  于是他于内部就感受观察感受,于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同时于内部、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因此,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

  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呢?

  比丘们!

  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

  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

  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没有愚痴﹔

  当心收摄时,清楚了知心收摄,当心涣散时,清楚了知心涣散﹔

  当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当心不广大时,清楚了知心不广大﹔

  当心有上时,清楚了知心有上,当心无上时,清楚了知心无上﹔

  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当心解脱时,清楚了知心解脱,当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

  于是他就内在的心观察心,就外在的心观察心,同时就内在、外在的心观察心。因此,他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心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心!」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盖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五盖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

  当比丘生起贪欲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贪欲」﹔当比丘不起贪欲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贪欲。」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贪欲生起

  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贪欲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贪欲,未来不再生起。

  当比丘生起嗔恚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嗔恚」﹔当比丘不起嗔恚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嗔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嗔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嗔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嗔恚,未来不再生起。

  当比丘生起昏沈和睡眠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昏沈和睡眠」﹔当比丘不起昏沈和睡眠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昏沈和睡眠。」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昏沈和睡眠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昏沈和睡眠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昏沈和睡眠,未来不再生起。

  当比丘生起掉举和后悔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掉举和后悔」﹔当比丘掉举和后悔不起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掉举和后悔。」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掉举和后悔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掉举和后悔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掉举和后悔,未来不再生起。

  当比丘生起疑惑时,他清楚了知:「我生起疑惑」﹔当比丘不起疑惑时,他清楚了知:「我不起疑惑。」他清楚了知,未生的疑惑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生起的疑惑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疑惑,未来不再生起。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盖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取蕴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五取蕴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清楚了知:「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灭去﹔这是受,这是受的生起,这是受的灭去﹔这是想,这是想的生起,这是想

  的灭去﹔这是行,这是行的生起,这是行的灭去﹔这是识,这是识的生起,这是识的灭去。」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五取蕴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清楚了知眼根,清楚了知色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耳根,清楚了知声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鼻根,清楚了知香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舌根,清楚了知味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身根,清楚了知触尘,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比丘清楚了知意根,清楚了知法,以及清楚了知依此二者所产生的束缚。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束缚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束缚去除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去除的束缚,未来不再生起。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六内处和六外处观察诸法。

  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有念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念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念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念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念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念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择法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择法菩提分」﹔当比丘没有择法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择法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择法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择法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精进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精进菩提分」﹔当比丘没有精进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精进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精进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精进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喜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喜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喜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喜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喜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喜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轻安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轻安菩提分」﹔当比丘没有轻安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轻安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轻安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轻安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定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定菩提分」﹔当比丘没有定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定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定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定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比丘有行舍菩提分时,他清楚了知:「我有行舍菩提分」﹔当比丘没有行舍菩提分时,清楚了知:「我没有行舍菩提分。」他清楚了知,未生的行舍菩提分生起了﹔他清楚了知,现在已生的行舍菩提分,增长圆满了。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七菩提分观察诸法。

  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四圣谛观察诸法。

  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又,比丘们!什么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又,比丘们!什么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外处,比丘们!这就叫作生。

  又,比丘们!什么是老?如果有所谓的老,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们的衰弱、老朽、牙齿脱落、头发灰白、皮肤松皱、寿命将尽、机能退化,比丘们!这就是老。

  又,比丘们!什么是死?如果有所谓的死,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们的崩溃、散灭、命终、死亡、寿命结束、五蕴离析、身体弃舍、生命灭绝,比丘们!这就是死。

  又,比丘们!什么是愁?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响,生起这些痛苦的心态:忧愁、哀愁、愁苦、深忧及深愁这些痛苦的心态,比丘们!这就是愁。

  又,比丘们!什么是叹?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响,生起哭号、哭泣、叹息、以及哀号、哀叹的状态,比丘们!这就是叹。

  又,比丘们!什么是苦?比丘们!由于身体的接触而生起身体上任何的苦楚、不适、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这就是苦。

  又,比丘们!什么是忧?比丘们!心理上任何的苦楚、不适或由心理接触而生起任何痛苦、不愉快的感受,比丘们!这就是忧。

  又,比丘们!什么是恼?凡是有人不论何时,受到损失或不幸之事的影响,产生恼乱、苦恼、忧恼、燥恼这些心态,比丘们!这就是恼。

  又,比丘们!什么是怨憎会苦?凡是有人不论何时、何处遇到不愉快、不喜欢的色、声、香、味、触、法,或时时处处遇到不幸、伤害、困难、不安,如果交往、相遇、接触、结合,比丘们!这就叫怨憎会苦。

  又,比丘们!什么是爱别离苦?凡是有人不论何时、何处与所感兴趣、所喜欢、所爱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尘境分离,对那些期望他幸运、富裕、舒适或安全的人,如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同事、亲戚等,与他们分离,不能相见、亲近、结合,比丘们,这就叫爱别离苦。

  又,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对众生而言,他们是受生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生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再轮回转生!」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对众生而言,他们是受老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老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受老的支配!」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病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病的支配!但愿我们没有病苦!」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死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死的支配!但愿我们永远不死!」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受愁、叹、苦、忧、恼的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但愿我们不受愁、叹、苦、忧、恼的支配!但愿我们不再愁、叹、苦、忧、恼!」但这并不是只靠欲求就可得到的,这就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什么是「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色取蕴是苦、受取蕴是苦、想取蕴是苦、行取蕴是苦、识取蕴是苦。比丘们!这就是「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比丘们!这就是苦圣谛。

  苦集圣谛的解释

  又,比丘们!什么是苦集圣谛呢?

  它就是贪爱,就是造成不断轮回,为喜乐、欲求所束缚,以及任何情况都不忘寻求快乐的欲望,也就是欲爱、有爱及无有爱。

  比丘们!而这贪爱从哪里生起,又从何处建立?在身心世界,只要有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就有贪爱的生起和建立。

  而在身心世界,什么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呢?

  在身心世界中,眼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耳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鼻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舌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身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意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色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声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香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味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触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法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眼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耳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鼻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舌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身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意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眼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耳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鼻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舌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身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意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从眼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从耳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从鼻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从舌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从身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从意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生起,贪爱就在该处建立。

  比丘们!这就是苦集圣谛。

  苦灭圣谛的解释

  又,比丘们!什么是苦灭圣谛呢?

  它是贪爱的完全远离、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但比丘们何处根除贪爱,何处息灭贪爱呢?在身心世界中,有诱人的、令人喜悦的地方,就是可以根除和息灭贪爱的地方。

  但在身心世界中,什么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呢?

  在身心世界中,眼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耳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鼻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舌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身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意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色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声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香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味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触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法尘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眼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耳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鼻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舌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身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意识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眼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耳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鼻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舌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身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意触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从眼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从耳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从鼻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从舌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从身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从意触所生的受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想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行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贪爱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思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色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声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香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味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触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在身心世界中,对法尘生起的细察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贪爱就在那里根除和息灭。

  比丘们!这就是苦灭圣谛。

  道圣谛的解释

  又,比丘们!什么是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呢?那就是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见呢?比丘们!正见就是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导致苦灭之道的知见。比丘们!这就是正见。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思惟呢?比丘们!正思惟就是离欲、不染世乐的思惟,也是没有嗔恨、没有暴力的想法。比丘们!这就是正思惟。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语呢?比丘们!正语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与不绮语。比丘们!这就是正语。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业呢?比丘们!正业就是不杀、不偷及不邪淫。比丘们!这就是正业。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命呢?比丘们!正命就是圣弟子不以错误的方式营取生活,而以正确的方式经营生活。比丘们!这就是正命。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精进呢?比丘们!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防止未生的恶行、不善之心念的生起﹔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去除已生起的恶行和不善的心念﹔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开展未生的善行及善的心念,使之能生起﹔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保持已生的善念,不使它退失,使之增长、成熟、圆满地开展﹔比丘们!这就是正精进。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念呢?比丘们!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就身体观察身体,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就感受观察感受,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就心观察心,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就诸法观察诸法,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爱和嗔恨﹔比丘们!这就是正念。

  又,比丘们!什么是正定呢?比丘们!比丘舍离贪爱、不善之心念,产生离欲之心,伴随着寻和伺并充满喜乐,他进入初禅﹔寻、伺消失,获得内心平静和专心一致,产生离欲和无寻、无伺之心,充满喜乐,他进入二禅﹔喜消失后,他住于平等心,对感受完全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并且在身体经验到圣者所说的:「由觉知和平等心所产生的乐」他进入三禅﹔在根除苦乐以及先前的喜忧也消失之后,他因此进入超越苦、乐的四禅,充满平等心和觉知。比丘们!这就是正定。

  比丘们!这就是导致苦灭之道圣谛。

  于是他就内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就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同时就内在、外在的诸法观察诸法。因此,他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诸法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诸法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诸法!」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四圣谛观察诸法。

  修四念住的结果

  比丘们!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年,就可以期望有两种果报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比丘们!不用说七年,如果有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六年,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大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比丘们!不用说六年,....

  比丘们!不用说五年,....

  比丘们!不用说四年,....

  比丘们!不用说三年,....

  比丘们!不用说二年,....

  比丘们!不用说一年,如果有任何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个月,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比丘们!不用说七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六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五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四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三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二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一个月,....

  比丘们!不用说半个月,如果有人依这个方式正确地修四念住七天,就可以期望得到两种果位中的一种:现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五蕴仍然存在,则得不还果。

  这就是为什么说:「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世尊如此说法后,比丘们皆大欢喜,赞叹世尊所说的法。

波梨经

  光亮简述

  有一段时间,佛住在末罗国末罗族人汇集的阿菟夷土市镇讲经说法。一天早晨,世尊穿好衣服,拿着饭钵准备到阿菟夷土化缘。走到半路上,世尊看看时候还早,便准备到跋伽婆种姓的僧园去探望跋伽婆行者。

  当时,跋伽婆普行者看见佛陀的到来很是欢喜,说道:“世尊,好久不见,最近还好么?今天是什么原因让您到我这里来的呢?世尊,请您上座。”

  跋伽婆普行者服侍世尊坐好后,也取了一个小板凳坐在佛的旁边。说道:“世尊。前些日子您的一个学生名叫离车子善宿来到我这里,他告诉我他已经不在您那里修行了。世尊,这是真的么?”

  “跋伽婆啊,离车子善宿说的都是真的啊。在前一段时间的有一天,离车子善宿来到我那里对我说:‘世尊。我决定要离开您,不再在您的座下修行了。’”

  “我问离车子善宿:‘善宿啊,你住在我这里了么?’”

  “善宿回答说:‘没有。世尊。’”

  “那么,你有没有向我提出要住在我这里的要求呢?”

  “善宿回答说:‘世尊。我没有。’”

  “你回答得很好。善宿,既然我也没有邀请你住在我这里,你也没有请求住在我这里。既然是这样,你要舍弃谁呢?你要去哪里是你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

  “那善宿又对我说:‘世尊,您到现在也没有为我显现神通变化,让我觉得很郁闷。’”“善宿,我有没有跟你说过:‘善宿,过来,到我这里来,我为你显现神通变化。’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那善宿回答我说:‘没有说过此类的话。世尊。’”

  “善宿,那你有没有跟我说:‘世尊,我要跟您住在一起,世尊将为我显现神通变化。’此类的话语?”

  “那善宿就回答我说:‘没有说过这种话。世尊。’”

  “既然是这样,你又要舍去谁呢?善宿,有没有成就神通变化,如果按照我所指引的方法去修行,能不能够了脱生死呢?”

  “那善宿回答说:‘有没有神通变化其实跟了脱生死并没有什么关联。只要按照世尊的教导去修行,就一定可以脱离生死苦海。”

  “既然如此,你要那些神通变化干什么呢?这完全是你错误思想所致嘛。”

  “那善宿又说道:‘是。世尊。您也不为我讲解这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又将如何毁灭的?’”

  “噢!善宿啊,我曾经在你未来之前是否说过我要跟你解说世界的起源与毁灭吗?或者你在临来之前要求过我必须跟你解释这些吗?”

  “世尊。没有。”

  “那,善宿。既然你也没有听我提起这件事。你也没有向我提及这类请求。如今你又要舍弃谁呢?善宿啊,你想一想,这世界的起源与毁灭能够达到你脱离生死苦海的目的吗?”

  “世尊。明不明白这世界的起源与毁灭与解决生死问题并没有什么关联。按照世尊的教诲去修行,才可以了脱生死。”

  “善宿啊。既然如此,你要明白这些能够为你带来什么好处呢?!你所在应该检讨自己,思想认识的错误会导致你挣扎在生死苦海中啊。”

  “善宿啊,你在各种场合以各种方便广为赞叹我的种种至高无上的德行。也赞叹我所弘扬的法是世间最伟大的智慧,能够广作人舟,渡人到生死彼岸。也赞叹世尊的弟子们个个都能够依教奉行,德行高贵,为世间中最好的福田,值得世人广修供养。尽管如此,你的思想认识是错误的,不能够在我这里修行啊。”

  “跋伽婆!虽然我多次提醒善宿,他仍然置若罔闻,固执己见。最终他将远离我所说的正法和戒律,堕落到地狱里面去。”

  “跋伽婆!有一天清晨,善宿随我到一个村庄去化缘。到了村庄里,看到一个修裸体法门求生天上的人像狗一样满地乱爬,手和脚在地上拣那些散落的食物吃。那善宿看到这个情景,不禁在心中发出感慨:‘哎呀呀,这真是修行人啊,真是出家人啊。我想他已经成为阿罗汉了吧。他专心修行的方式真是让我钦佩啊。’”

  “他的想法被我知道了,于是说道:‘你这笨蛋,你还是我释迦牟尼的弟子吗?这些心外求法的人模狗样的裸形修行人你也羡慕他?还以为他是阿罗汉?!”

  “那善宿对我说:‘世尊。你又何必嫉妒那些证得阿罗汉的圣人呢?”

  “愚蠢的人。我对真正的阿罗汉根本就不可能嫉妒。对那些思想认识错误的人我是同情他们。嫉妒那些阿罗汉的人正是你自己。你以为这个人是阿罗汉吗?实话告诉你:这个人将在七天后将被腹胀而死。死后魂神将堕落到阿修罗道最下贱的群族出生。他的尸体也将被扔到毗罗那丛中之墓场。善宿,不相信的话你自己去问那人好了。”

  “跋伽婆啊。那善宿根本就不相信我说的话,还偷偷地跑去问那裸形修道人:“朋友,你知道你下一世将投生到什么地方去吗?”

  “那裸形修道人告诉善宿:‘我知道我下一世将投生到阿修罗道最卑贱的族群中去。’”

  那善宿一听说道:“朋友,如来预言你七天后就要腹胀而死。那尸体将被人拖到毗罗那墓场。你这样吧,你这几天都吃些温和可口的饭菜,适当喝些干净的水,好歹拖过这几天,免得让如来猜中。”

  “到了第七天,那裸形修道人腹胀而死,尸体被人毗罗那丛中的墓场。善宿知道后来到墓场用手打了那尸体三下问到:‘朋友,你究竟投生到什么地方去了?。’那尸体忽然起身而立,手背在背后回答说:‘如来言语真实不虚啊。果真如世尊所言。’说完后就直挺挺地又倒在了地上。”

  从墓场回来,善宿又来到我的目前,我问善宿:“我预言的裸形修道人的结局有差错吗?”

  “善宿回答说:‘世尊。结果跟你预言的丝毫不差。”

  “善宿。你看我会不会神通变化呀?”

  “世尊。您确实会神通变化。”

  “那你为什么还怪我不为你显现神通变化呢?愚蠢的人啊,这件事只能怪罪你自己。”

  “善宿!汝如何思惟耶,若不如是,能为上人法之神通变化耶,或不能为耶?”

  “世尊!确实如是,真能为上人法之神通变化而非不能为也。”

  “愚人!如是,我为神通变化之上人法,尚是事实,还言:“然,世尊!世尊不为我示导上人法之神通变化耶?”愚人!对此事情,要见罪汝自己。”

  跋伽婆!我虽如是言,离车子善宿犹如已决定赴恶趣地狱之人,还是离此法、律而去!

  还有一段时间,我在毗舍离大林之重阁讲堂讲经说法。然,当时有一个修道人名叫干达罗摩斯迦,也住在毗舍离,他在那一带名声非常响亮。他给自己定了七条规矩:1、终身不穿一件衣服,一辈子赤身裸体;2、一辈子不和任何女人有来往,绝对不行淫欲之事;3、一辈子只吃肉喝酒,绝对不吃其他任何食物,哪怕是稀饭也不喝一口;4、这一辈子绝对不到东面的忧园庙;5、这一生绝对不到南面的瞿昙庙去;6、这一生绝对不到西面的七聚庙;7、这一生绝不到北面的多子庙去。由于干达罗摩斯迦很坚持了一段时间,被人们视之为典范,大名远播。

  那善宿听说后,去拜访了干达罗摩斯迦,被那人的操守所倾慕,暗自叹道:“真阿罗汉也。如果我跟他过不去,将有不期之灾啊。”

  回到精舍见到我,我就问他:“愚蠢的人,你还自称是我的学生吗?”

  “嗯?世尊。您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我把他刚才的所有想法原原本本告诉了他,他很吃惊:“世尊。情况确实如此。您为什么对这位阿罗汉有这么大的意见呢?难道您嫉妒他么?”

  “你真愚蠢。我会嫉妒那些真正的阿罗汉?你必须赶快舍弃你那些错误的思想,免得你到时招祸临身。我实话告诉你:干达罗摩斯迦不久后就会穿上衣服,勾引别的女人并发生关系,也开始吃饭喝粥了。也到各大寺庙去朝拜,因此而身败名裂而死。”

  过了不久,那位干达罗摩斯迦的结局果如我所言,善宿也对我的神通变化很是倾服,但是还是恶性难改。

  “在当时,还有一位裸形修道人名叫波梨子也住毗舍离,在那一带的名声也很响亮。他常常对人说:“那瞿昙是有智慧的人,我也不比他差。有智慧的人会根据他智慧的深浅来展现神通变化。如果瞿昙能够变现一个,我就变现两个,如果他变现四个,我就变现八个。反正不管他变现多少,我都双倍奉上。”

  那善宿听说后,急忙来到我身边把那波梨子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我听后微微一笑:“那波梨子如果不收回他的话语,不放下他的傲慢心,不修正他的错误见解,他不可能来到我的目前。如果他还是那副自以为是的样子就来到我的面前,他的脑袋就会破裂。”

  那善宿听完我的话,颇不以为然:“世尊。您可要记住您的这一番话。假如那波梨子依然还是那副态度变化形象来到您面前,那您就输了。”

  “善宿。你见过我打过妄语吗?”

  “到目前为止,我确实没有见过世尊打过妄语。对于波梨子的事情,世尊是如何知道的呢?是世尊的心知道的呢?还是哪一位天神告诉您的呢?”

  “善宿。波梨子的事我心早已知晓。前几天还有一位刚死后生天的将军前来拜访我也告诉了我这件事。他说:‘世尊。那波梨子是不懂得羞耻为何物的人。简直不知道天高地厚。前一段时间,他预言我将会堕入地狱,如今我得往生到忉利天为天神。可见那家伙真是个无耻汉,大骗子。”

  “这样吧,善宿。我明天将到毗舍离去化缘。吃完饭后在回精舍的时候顺便到波梨子林园去看看他。如果愿意的话,你可以去照会他一声让他知道。”

  “第二天,我上午化缘后来到那波梨子修行的林园,善宿连忙去到波梨子住处,当时波梨子住所中汇聚了当时所有的知名人士,善宿告诉他们:‘世尊已经来到林园了。波梨子这位大修行人可以为我们展现神通变化了。’在场的人也都有同样的认为。更有好事者纷纷派人到处呼朋唤友,短时间林园就有数千人前来观看这一场期待已久的神通变化。”

  “当时,那位裸形修行人波梨子听说有那么多人前来观看,特别是当地的达官贵人和名人雅士都汇聚一堂,不禁汗毛倒竖,冷汗直流,急忙慌慌张张地逃往另外一个名叫典睹迦孺普行者园。”

  在场的人们左等右等,一直不见波梨子的到来,便抽派人手到处寻访波梨子。有一位年轻人在往典睹迦孺普行者园的路上见到波梨子瘫坐在路边,便上前告知:朋友,您不是说佛的智慧神通变化不如您高深吗?您不是说他变化一个,您就变化两个吗?不管他变化多少,您都能够变化双倍的来展示吗?如今他已经快来到您的林园了,您那里已经有几千人在期待您去打败那位佛呢!快走吧。

  波梨子一边擦汗,一边应道:“好!好!我现在回去。”想站起身来,无奈身体已经软成一团,根本就无法站立起来。

  那人见到如此情景,连忙问到:“您怎么啦?您的的腿是被大地粘住了呢?还是大地粘住您的腿呢?”

  波梨子一边应道:“好!好!我现在回去。”一边试图站起身,可怎么也无法站起身来,徒然在地上挣扎。

  那年轻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丢下他径直回到林园,把刚才的情形告诉了在场的人们,又说道:“又是个说大话的人。还瞎吹什么神通变化?!还说要打败佛?!现在吓瘫在那路边根本上就无法起身。”

  当时,在场的有一位大官听说之后半信半疑,也来到波梨子的身边,果然一言不差,没有办法也只好回到了人群当中。有一群年轻人听说后,自告奋勇要去把波梨子请过来,实在是无法过来,抬也要把他抬来,可是折腾了老半天,那波梨子的身体像是被牢牢地粘住了大地一样,根本就无法移动半寸。

  当时,达孺跋提迦的门徒阇利也来到波梨子身边,一看就明白怎么一回事了,于是就跟波梨子讲述了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啊,有一只狮子兽王住在深山老林里的一个崖洞里,它每天早上和黄昏都会走出山洞环视四周,然后吼叫三声。吼完后就来到草原去猎取最鲜嫩的动物,吃完最鲜嫩的肉后就回到山洞继续休息睡觉。那山林中也住着一只豺狗。平时也跟着狮子兽王享受一些残尽的肉食,倒也过得逍遥自在。有一天,那豺狗突发奇想:“狮子是动物,我也是动物,凭什么我就不能像狮子兽王一样生活。不行,狮子兽王的招数伎俩我都会,我也不妨来效仿他。”

  想到此处,那豺狗洋洋得意,自以为很了不起。第二天早上一大早,它便抖擞精神,站在山岗,学着兽王的模样也来个环视四周,再学着兽王大吼三声。那森林中的动物们一看是那豺狗在学着兽王的模样,全部都耻笑它不知道天高地厚。那豺狗恼羞成怒,灰溜溜地夹着尾巴逃离了森林。

  波梨子,你跟那豺狗有什么区别呢?你是什么人,你的德行和操守赶得上天人师表的佛吗?不要再丢人现眼了。

  那波梨子被羞辱得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嘴上却不认输:“那瞿昙有什么了不起?他的智慧本来就不如我,不行,我要去跟他比试比试。”边说边作无谓的挣扎想起身来,可怎么也无法起得身来。

  大众见他已经这样,仍然嘴硬毫不服输,便找来几条劲牛,准备连拉带扯把他拿到世尊面前去。可是连拉断好几根大绳都无法挪动分毫。无奈大众只好放弃那波梨子,回到林园听世尊讲经说法。

  跋伽婆!在那场法会中,我也展现神通,上升到虚空之中大放光明,那光明甚至让当时的太阳光都黯然失色。在场的人们都被我的开示感动,个个都拔出了烦恼之根,证得了各自的果位。虽然如此,善宿还是不能够醒悟,一直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

  跋伽婆!其实,我对世界的起源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也知道世界在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状况。虽然我知道这些,但我不执着与它,所以才证得涅槃的境界。有些人宣扬世界是某些自在天神创造的,或者说是大梵天王创造的,我就问他们如何确认世界是那些天神创造的,个个都哑口无言。只好来请教我世界的真相。

  我就告诉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运行之后,这个世界就会日见衰老,临将毁灭之前,这世界上所有的有情众生大部分都移居到光音天。光音天本身没有太阳和月亮,也没有其他的光明来源,那里的人们本身通体发出柔和明耀的光芒,在空中飞来飞去。那里的人们个个都有俊俏的面容,青春能够保持很久远的时间。经过很久远很久远的时间,这个世界的再一次形成,最先出现的是梵天宫。光音天的某一个天人的缘分已尽,他的福德果报有非常之大,他的神识就会移居到梵天宫殿。在宫殿里,一切物质都由他的意念而产生,也具有很大的神通,本身也通体放出大光明,能够自由往来各个天界(星球)。他的容貌在这个世界里是最庄严的。当时,世界刚刚形成,还没有什么众生来到这个世界,整个世界一片寂然。这位大梵天王孤独难耐,十分渴望有跟他一样的人来充实世界。在他的意念刚刚结束之后,当时空中就出现了很多从光音天来的天人,也由于他们的福报功德相当之大,也都投生到梵天王宫跟大梵天王在一起,他们的神通力和面容比大梵天王稍稍差一些。也通体发光,能够在空中自由飞行。”

  那最先来到梵天王宫的人想到:“我是梵天,大梵天王,是世界的征服者,没有一个人能够征服我,也没有哪一个人的能力能够超过我!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因为这些人类都是因我的意念而出生的,所以,我是他们的父亲。他们都是我创造的。”

  后来的这些人看到最先来到的人,都说:“那位比我们先到,他就是大梵天王。是他征服创造了整个世界,他是我们的父亲,我们的身体都是由他创造的。”

  那些比较早期出生的众生,寿命都很长远,容貌也都比较庄严,神通力也都比较大,后来出生的,无论是福报、功德,还是神通,都一个不如一个。也有些人来到这个世界,参禅入定,在定中观察到上述情况,就说这个世界是大梵天王创造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大梵天王创造的。大梵天王是永久长存的,是不死的,不会坏灭的。我们这些的身体也都是他创造的。所以,他们就到处宣说这些观点。

  有一天,有一群婆罗门汇聚在一起讨论耽戏天起源的事情,我告诉他们:“有一个星球名叫耽戏天,那里的人民成天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整天唱歌跳舞作游戏,心意散乱,把已经发生过的所有事情都忘记得一干二净。在那个星球福报享尽的人们神识投生到地球上来之后,部分人士由于出家禅定修道,有一定神通之后清楚就知道他的前生在耽戏天的所作所为,也清楚知道大梵天的人们从不游戏,一心正念,所以永远长存。耽戏天上的众生由于游戏人生,沉迷于歌舞音乐,心意常常不能够专心致志,所以才会堕落到这个世界中来。所以,你们认定的人类起源是在耽戏天啊。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还有一些人类是分别从意乱天、 无想有情天等等各种天上天福享尽后堕落到人间。他们由于禅定的缘故知道了自己的来龙去脉,也都认定一切众生都来自于他们的天上,认定于世界是他们的主人创造的。

  跋伽婆啊,世界的起源和一切众生的来龙去脉的明了根本就无助于解决自身的生死根本问题。一旦了脱生死以后,很多事情也都迎刃而解啊。!

  跋伽婆以及在场的人们听说完佛的开示,欢欣鼓舞,依教奉行!

«Newer      Older»
Comment:
Name:



Back to hom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